发布时间:2023-10-19源自:本站作者:小蓉阅读(175)
钱学森(一九一一年至二零零九年)生于上海.中国的开国元勋、“两弹一星”的杰出人物。1934年,他从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。1935年,他前往美国,攻读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的博士学位,并在1938年完成了航空工程与气动力学的研究。后留学美国,任讲师,教授。一九五五年归国,一九五八年开始,他在火箭、太空飞行器的发展上,一直担任科技领袖。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,在航空航天工程,航空航天,工程控制,物理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国家要靠科学技术发展壮大,要靠科学技术发展壮大。科技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。中国在国家全面振兴的过程中,从“跟随”走向“领跑”,从“领跑”到“局部领跑”,是靠着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奉献、探索和创新。中国的载人火箭一次又一次地把中国的国旗送上太空,让国人倍感骄傲与兴奋的同时,也不能忘记中国的缔造者与开拓者,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之前,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,牺牲了很多。
“为民谋福利,为国为民。”这是《百年巨匠——钱学森》的导演裔欣,在其导演手记中,总结了一代科技巨擘的生平事迹,并表示,影片以「他是何人,为何何人」为主线,力图通过钱学森的事迹,重现那段光辉岁月、艰苦卓绝的征途,向一批赤子之心的开拓者和奉献者致敬。
钱学森是世界上最好的火箭学家,美国军方称他为“五个海军陆战师”,国内外媒体纷纷称他为“中国太空之父”、“中国导弹之父”、“中国自动控制之父”、“火箭之王”。他的人生是勤奋、创新、无私的人生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。钱学森出生于上海。青年时代,受教育家之父的影响与指导,使他爱好广泛,学业成绩优异。在青年时代,他就被孙中山“实业救国”的思想所感染,并立志要做詹天佑那样的人。一九三二年一月,日本人入侵上海。亲眼看到日本战机在中国领空肆虐,他又一次改变了方向,转修航空工程学,立志要为祖国制造一架能与敌人抗衡的战机。
1936年,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学系转入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学系,师从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学系院长冯·卡门。三年后,他拿到了航天和数学系的双博士学位,还和他的教授一起,提出了一种新的“卡门-钱”方程。
在国际形势的推动下,钱学森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研制出了美国的第一枚军用导弹,也是唯一一位被授予上校军衔的外籍专家。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,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他在美国火箭学会的年度会议上,提出了跨大陆发射火箭的概念,并且预言,在未来30年内,人类就能登上月球。
1950年夏天,在麦卡锡主义的恐怖气氛中,美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共仇外运动,这一运动被称为“反共”。正当钱学森即将回国探亲的时候,美国政府毫无理由地将其扣押和软禁了5年。
为了避免被严密的监控,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,钱学森让他的妻子蒋英用她的左手写信,表明了他要回国服务的强烈愿望。这封信辗转了大半个世界才送到周恩来的手里。一九五五年九月,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下,在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下,在各国友好人士的热情帮助下,钱学森于一九五五年九月搭乘游轮返回祖国。
当他回国时,陈赓上将提出“中国能否造出一枚导弹”,钱学森以三句话表明了他的坚决与自信:「为什么中国人做不到?为什么中国人做不到,老外做不到?中国人是不是矮了点?”他立即将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》提交给国务院,从战略上提出,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国防装备。
一九五六年十月,由聂荣臻大元帅主持,建立了国防部五所。钱学森是这所大学的校长。同年,钱学森也建立了机械系研究所,由他担任主任。这也是为什么他想要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的原因。钱学森领导的中国科学团队,只花了10年的时间,就完成了从探空火箭到大型运载火箭,再到模仿苏联仿制导弹,再到中国自主研发“两弹结合”。“五年回国,十年两颗子弹。”这句话,或许可以用来形容钱学森这辈子最困难的时候了。正是由于钱学森的回归,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时间,比预计的时间早了二十多年。
虽然钱学森比较喜欢搞理论性的研究,但是他最后为了祖国的需求,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。他是一名立体型的战略科学家,他的科学视野非常开阔,不仅在航空领域,还在新能源汽车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提出了前瞻性的构想,并率先创建了系统科学,为未来的数字化变革奠定了基础。
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,他的一生都很淡泊,不贪恋权力,不贪恋金钱,不邀功,不虚饰,不隐瞒事实,不承认错误,不墨守成规,不盲目相信权威。对于诸如“中国飞弹之父”、“中国太空之父”一类的赞扬,他总是坚持,一个人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,功劳全在党、全民族、全靠人民。
时间回到了一九五五年九月,钱学森在记者面前宣布:“我会尽我所能,与中国人民一起,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,让我们的人民过得更有尊严、更快乐。”他以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自己的承诺,高举着一面永远不会褪去的科学之旗,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爱国主义精神,挺直了民族的脊梁。
百年巨匠,百年礼仪;
巨匠百年,筚路蓝缕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://mingren.org.cn/gaoxiao/267.html
下一篇:邓稼先——“两弹之父”